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至谊
第(2/3)页
类很熟悉。但是这个故事,却让我一下子挣脱了童年。一连串疑问立即产生,而且从此挥之不去:
真正听得懂自己的,只有一个人吗?那么多朋友中,这个人是谁?
这个人,以前一定并不认识,也不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一旦遇见,确实能够很快彼此相认吗?
找到了这个人,却又失去了这个人,真会墓碑摔琴,把自己的心声一起埋葬吗?
……
正是这些问题,陪着我一步步长大。
长大后,问题更深入了。
我终于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那一对朋友,不是靠别的一切,完全只以琴曲结下生死之交。弹琴者俞伯牙心在高山,听琴者钟子期立即听出来了;过一会儿俞伯牙转向流水,钟子期也听出来了。因此,“高山流水”成了千古至谊的代称。
有了这个代称,中国人心中的千古至谊,也就与山水呼应,由山水作证,如山水永恒了。
《列子》按理应产生在战国时代,所写的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应发生在春秋时代,那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了。也有学者认为《列子·汤问》出于魏晋人之手,那也有一千多年了。故事的真实程度已经很难考证,但是,一两千年间,无数中国人都以这个故事来建立友谊信仰。这种信仰,实实在在地发生在阅读、谈论、企盼中,因此已经变成了一种“过**实”,比故事本身的真实性更有意义了。因此我坚信,既然有过“高山流水”这种友谊信仰,那么,中国人肯定是世界上最懂得友谊的族群。
当然,也恰恰因为是“高山流水”,中国人也是在友谊问题上最谨慎、最期待、最悲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zwx.cc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