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继续修行_君子之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继续修行

第(2/3)页

,如果要回应,怎么回应?无非是依据着某些“事实”,某些“结论”,某些“民意”,某些“舆情”。但在佛教看来,这一切都极不可靠,即便一时看似可靠,也都属于“空相”,时时有可能变动和逆反,时时有可能转型和消失。因此,不如“无应”,也就是“无辩”、“无回”、“无答”、“无表情”。

大家都看到了,我只要遭受国内媒体大规模的诽谤,总是立即起程到国外,演讲中华文化的正面力量。事实证明,佛教让我免除了大量无谓之耗,让世间免除了不少纷争的噪音,这也就使负面积累转化成了正面积累。

接着说说今后修行的目标,三个“少”。

一是“少分”。分,就是佛教所反对的分别心,亦即种种强行切割、人为划界、层层区分。我发现,自己虽然对此早有警惕,却限于惯常思维、学术需要,仍然未能彻底摆脱。我们总是习惯于在写作和演讲中论述地域之分、民族之异、文化之界、国家之别、主义之争、学派之峙,即使比别人淡化,也无法消融,因为这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基础。在佛教看来,世间一切人为的纷扰、分裂、战争,都由此而起。其实说到底,看似清晰的差异都是空相,看似明确的界限都是空相,当然,看似激烈的斗争也都是空相。以佛教的认知,一切以集体方式出现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都没有夸张的理由,一切以个人方式出现的胜负竞争、尔虞我诈都只能导致共衰,一切以运动方式出现的检举揭发、互相整人更是中国沉疴、举世巨恶,不应该继续容忍。但是,在目前这个全民都在比赛输赢、表演正义的社会气氛中,要道破这一点会遇到很多困难。

不管外界如何翻江倒海,我在今后的修行中,应该尽力消除社会上一切“勘边划界”的观念,哪怕它们总是打着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地域主义、民粹主义和其他许多西方主义和东方主义的大旗。各种强化差异、强化区分、强化自卫、强化争斗的想法,也许都能找到自己的学理依据,却不能被佛教许诺。因此,也不应被今后的我许诺。一时消除不了,那就减少吧,是为“少分”。

二是“少忆”。忆,也就是回忆,追思。大多是依凭时间观念,拉入先祖坐标,加重历史话语。这一切似乎都很好,却得不到佛教首肯。佛教主张当下,着眼此刻,关照现今,而不喜欢时间的侵入、历史的霸道、遗产的作态、传统的强加。我以前在历史研究中,已经重视古今之通而看淡前后之别,已经珍惜千古诗魂而冷漠断代之学,但是,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屈从专业陈趣、学术癖好而匍匐于时间的魔杖之下。有着漫长历史的佛教从不自炫漫长,而总是急切地呼吁“当下”,才让我一次次反思,自叹修行之浅。

确实,即便是我们倾注巨大学术力量的所谓“历史真相”,说到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zw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