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开战时间的争论_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5章 开战时间的争论

第(2/3)页

武装,提出了Mefo  bills这一伟大构想。

  即帝国银行发行Mefo  bill这个汇票,相当于一个受到政府信用保护的账外实体,用于支付军火公司的产品。

  但是纸面上呢,这个东西只发了1M的马克。

  就这样,德国偷偷地重新武装了起来,而帝国政府几乎没有付出特别大的代价。

  第三就是配给制。

  德国扩军,但是所需资源不够,于是政府就采用配给制。

  限制供应比如油料啊,食物啊,等等。

  通过推行配给制,获得产业之间的剪刀差(我兔50-80年代也是这么干的),从而将这些资金进一步扩军,简直不能更棒啊!

  完美的产业链就这么来了。

  其后果就是德国在30年代的农业水平相比一战并没有丝毫的进步,仅仅略高于1913年的水平。

  没收充公。

  犹太人啊,叫你们经营商店,控制零售业和物价,统统没收。

  后来的种族迫害,大量犹太人的资产被纳粹没收,成为了纳粹政府的囊中之物。

  多管齐下,就这样创造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奇迹”。

  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真是厉害得紧。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的刺激经济,带来了几个大问题。

  如果军队不再需要产品,经济该何去何从?

  所以,这就成为了二战爆发的重要的经济因素,如果纳粹德国不发动战争,他们自己在未来就会崩溃,因为大量的债务和赤字。

  事实上,1936-38年,德国的平均工资水平下降了25%。

  所以,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创造军需订单,就成为了维持经济的必须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而工业成品(德国出口的主要产品)的价格在下跌,德国政府越来越难以维持收支平衡。

  1933-36年,德国的出口下降了9%,进口同比上涨9%,带来了严重的贸易逆差。

  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zw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