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胜利_斯特拉瑟的红色德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93章 胜利

第(2/3)页

一时间的选择就是跳车与步兵们一起逃跑,怎么看都是自己的大腿更有效率。

  造成玛蒂尔达这噩梦般使用体验的原因绝不是因为英国人工业水准差,主要在于它们没将“步兵坦克”当回事儿,一辆玛蒂尔达才6000英镑,适用于陆军大量装备。

  采用的动平衡悬挂和双发动机结构的车体也显得异常累赘与低效。

  英国人指望坦克被打坏一台发动机后还能用另一台发动机继续工作,而动平衡悬挂也适合在低速中不停车稳定推进,“步兵坦克”嘛,持续不断的掩护推进才是职责。

  结果这既增加了坦克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机构出毛病的概率。

  实际上,玛蒂尔达只是个毛病极为突出的个例,但它是个放大镜,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坦克从设计到作战的种种可靠性问题。

  坦克本质上是个重达几十吨的金属自动车辆,它的主要任务是作战,因此人们不可能像对待家用产品那样,做得尽善尽美还舒适体贴。

  大多数军事工业设计,强调的都是性能第一,使用第二;

  威力第一,人气第二。

  毕竟机器的性能是硬指标,而人的问题向来是认为可以被克服的。

  英国还算好的,如果换成苏联,那些坦克的反人类设计让人怀疑设计师有没有考虑过这玩意是给灵长类动物使用的。

  像德军后来的车辆也陷入了这种指数怪圈,而且走得如英国人当年如出一辙。

  像虎式、虎王、豹式等坦克统统都有行走机构BUG,过重的车体加上过沉的大炮,又要强调非同一般的防护能力,最后一切都被压在不堪重负的行走机构上,因为它在行走里程较少的防御战中,被认为是“可克服的”。

  那个段子是怎么说的?一个虎式坦克团出发,一路坏,到达战场成了个步兵排。

  好在斯特拉瑟知道德军坦克的问题,所以一直尽可能简化坦克结构的设计。

  只要不影响作战,越简单的设计越容易维护。

  加上德军目前战线拉的还不是很长,所以还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bzw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